这张同名专辑《Razorlight》其实是Razorlight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。这不是一张时髦的专辑,因为,除了被好事者封为“2006最伟大单曲”的In The Morning残存着一丝Franz Ferdinand的余味外,其他歌曲基本上跟当下的潮流没有任何关系;这不是一张技术化的专辑,跟Muse眼花缭乱的新专辑相比,《Razorlight》里的技术几乎约等于零。实际上,我们很难从形式或技术上去定义这张唱片,因为,Razorlight显然在极力回避这一切 —— 在稍微有些哗众取宠的“In The Morning”一顿挤眉弄眼之后,Razorlight基本上都在小心翼翼地跟潮流保持距离。Razorlight做的其实很简单,就是尽量削弱器乐的分量、减少节奏的使用,为嗓子腾出尽可能多的发挥空间。我们知道,器乐、节奏和人声之间既相得益彰也相互制约。器乐和节奏越突出,人声就显得越弱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音乐的发展总是趋向于技术性。这也是摇滚乐总是周期性复杂化的根本原因。技术意味着刻板、冰冷、缺乏人性,与摇滚乐追求人性解放的潜意识背道而驰。于是,在周期性复杂化技术化的同时,摇滚乐也会周期性地爆发以化繁为简为目的的所谓复古运动。复古,表面上看是形式上的再现,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把音乐(尤其是人声)从技术中解放出来。毫无疑问,《Razorlight》属于后者。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。比如“Who Needs Love?”,器乐部分十分克制,拉格泰姆式的键盘和弦以及由鼓声和镲声构筑的节奏从始至终简单、低调、有序地行进,把Johnny Borrell格外突出的嗓音衬托得恰到好处。当复古成为一种时尚,Jonny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弄潮儿,如今的新乐队想要红,不是往电子那边靠就是走复古路线,既然都没什么新意,那么就要靠个人魅力了,Razorlight主唱Jonny在14岁就开始混音乐圈,而且在组这个乐队之前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了,以至于他们的首张专辑居然是在万众瞩目下千呼万唤始出来的,简直不可思议,并且他们还有着众多明星fans,这更给他们增势不少,比如U2就公开宣布是他们的歌迷,这显然比任何媒体的吹捧都有力,你可以不喜欢U2,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话的分量。有了大腕的力挺,Jonny自己又不是个省油的灯,他的狂妄程度比起Oasis来一点都不逊色,比如他就曾声称自己的处女专辑超越Bob Dylan。继续说这张专辑,Razorlight对人声的强化在后来的单曲“America”中表现得更加突出。这首带有几分美国南方摇滚味道的作品充分展示了Johnny Borrell的声音魅力,副歌处Johnny踩着硬摇滚式的器乐向上“Oh、Oh、Oh —— Oh”的几声呼号尤其迷人。此外,乡村小品式的“Kirby's House”也是一首值得注意的作品。在这首歌的主歌部分,Johnny用厚重却富有魔力的鼻音证明自己至少在演唱上确实比Arctic Monkeys更有才华和天分,今天就把这首好听的歌推荐给大家。